
湟中卡陽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明顯。省委改革辦供圖
發展無止境,改革永遠是“進行時”。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我省緊扣黨中央節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對標中央改革部署,結合青海實際,精心謀篇布局,強化推動改革落地見效,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于是,一項項重點改革任務在青海落地生根,一系列改革舉措、實施方案相繼出臺,一個個重大改革試點順利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深化改革,以破竹之勢在高原大地各個領域全面開花、陸續結果。
截至今年10月底,我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296項改革任務完成216項,80項正在推進,推出改革成果843項,黨中央部署的重點改革任務絕大部分我省已出臺實施,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改革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激發活力——經濟領域改革縱深推進
“如今辦個審批太方便了,不但不像以前需要那么多證明,而且借助網絡足不出戶就可以辦理了?!苯衲晟习肽?,來自海北的王女士通過網絡辦完草籽生產許可證申報手續后,沒幾天便收到了青海省行政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寄來的生產許可證。
這得益于2019年我省取消102項涉及企業群眾辦事創業的證明事項,也是我省推進“一網通辦”、促進政務服務便利化的縮影,更是我省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最真實的寫照。
問題所指,改革所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協同推進,不斷給行政權力“瘦身”,激活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棋局”,打通了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的愿景。
為市場主體添活力,為人民群眾增福利。經濟體制改革中,我省牢牢抓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牧區等重點領域改革,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持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2016年以來累計壓減鋼鐵產能50萬噸、煤炭產能213萬噸;處置17戶“僵尸企業”,分流安置5597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10月份商品房去化周期10.5個月,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采取要素讓利、降稅清費等措施,累計降低企業成本近317億元。
“放管服”改革提速升級。省政府先后12次清理調整行政審批事項,目前省級保留261項,在全國屬保留事項較少省份之一,在國務院第三次大督察中作為典型經驗全國推廣。全面實施“多證合一”改革,實現企業“四十一證合一”,積極推行“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極大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激發了微觀主體活力。
國資國企改革有序推進。出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薪酬制度改革等配套舉措,建立起國資國企改革“1+N”政策體系。省屬出資企業“3+10”改革試點持續推進,適應發展新形勢和改革新要求的國資監管方式逐步完善。
財稅金融體制加快建立。出臺青海省深化財稅改革總體方案及相關配套政策,深入推進預算制度改革,積極構建全領域、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形成科學規范、系統完善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框架。積極防控金融風險,實施全省政府隱性債務化解方案,掛牌成立省交控集團?!盃I改增”全面實施,資源稅、環保稅穩步推進,有效降低了企業負擔。
農牧區綜合改革穩步推進。統籌推進農牧區綜合改革“一攬子”舉措,35個縣(市、區)整體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頒證率達91.1%。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4172個村全面完成了清產核資工作。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取得積極進展。

社會治安分級評價機制改革——邀請群眾參與社會治安測評。省委改革辦供圖
聚焦民生——社會領域改革全面發力
“以前去大醫院,排半天隊等到自己也就幾分鐘,現在專家來社區,想問什么都有機會、有時間了?!弊詮那嗪4髮W附屬醫院專家赴基層“定點定時”坐診以來,趙榮老人時常會出現。對老人來說,醫改帶給自己的不僅是“家門口有專家”的便利,還有取消藥品加成帶來的實惠。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人民群眾,既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積極推動者。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我省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推動脫貧攻堅、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重要領域改革,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群眾。
脫貧攻堅精準發力。建立“1+8+10”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深化對口援青、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定點幫扶工作機制,實施省級領導包“戰區”督戰,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啟動實施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加大對特殊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圍繞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深化考試招生、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改革,健全完善辦學主體、學校管理、經費投入等體制機制,調整優化教育布局,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
綜合醫改持續深化。實施“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 推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化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探索打造市級醫療集團、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省級統籌,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建立了覆蓋全省鄉村社區的基本醫療服務、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藥物供應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創新農牧區困難老人代養服務,建設城市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打造“居家、社區、機構、社會”四位一體的養老服務新模式,覆蓋全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增進民生福祉,既有物質方面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也有精神層面的獲得感。通過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
文化體制改革活力迸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新青海”精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市場活力不斷增強。
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調機制,制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辦法,文化進村入戶工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打通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突出特色——生態領域改革合力攻堅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痹谖沂”姸喔母锾厣咙c中,首屈一指的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我省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效顯著。編制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頒布試行國家公園條例,組建五級綜合管理實體,明確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破解了“九龍治水”局面和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穩步推進。首屆國家公園論壇成功舉辦,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為建好國家公園指明了方向。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率先啟動。今年6月,我省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召開示范省建設啟動大會,編制印發示范省建設實施方案,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徹底解決了自然保護地區域交叉、空間重疊、保護管理分割、破碎化和孤島化等問題,實現“一個自然保護地一塊牌子、一套人馬、一張地圖”。
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出臺全省不動產統一登記實施方案,在全國率先完成了省級不動產統一登記職責整合和機構組建任務,實現了不動產登記機構行政、事業雙配置。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任務圓滿完成,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驗收。
生態保護紅線加快劃定。編制了青海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穩步推進,優先在祁連山地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在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同時,河湖長制全面實施,建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覆蓋省、市州、縣、鄉、村五級河湖長體系,5925名河湖長上崗履職。
作為全國首個承擔雙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省份,青海正在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奮力打造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青海模式”, 向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讓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極”的綠水青山。
創新機制——各領域改革向深處發力
“真沒想到,在微信里就可以提交訴狀立案,太方便了。”這幾日,格爾木市民王先生通過微信小程序——“青海移動微法院”,就自己起訴某公司房屋租賃合同糾紛一案進行了立案。
只要“一部手機+微信賬號”便可隨時隨地實現自主立案、查詢案件、在線調解、手機閱卷、費用計算、法規查詢、法院導航等多個訴訟環節,足不出戶便可實現信息傳輸,訴求表達,訴訟程序辦理等一系列程序性工作,這正是我省法院在司法體制改革中推廣使用的“移動微法院”業務,作為2019年全國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務,該程序7月起在全省法院試運行,使人民群眾打官司更加便利高效。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一體推進,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堅持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實,各領域改革扎實推進,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全面從嚴治黨制度體系日益完善。貫徹實施黨組工作條例,加強和改進省直機關黨的建設,制定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等實施意見,認真落實“兩個責任”,出臺監督問責、巡視巡察等法規制度,統籌推進黨的組織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層組織建設、人才發展等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化、規范化體系基本形成。
黨政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堅持“一盤棋”統籌,壓茬推進省市縣地方機構改革,突出機構改革的方向性、系統性、協調性、時效性、嚴肅性,著力推進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后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省、市、縣三級監委成立并順利完成機構、職能、人員轉隸。深化總體國家安全觀,成立省委國家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加強對全省國家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
民主政治建設持續完善。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推動立法工作更加規范,建立省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制度,完善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充分調動代表履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出臺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等意見,探索建立省政府、省政協專題協商和雙月座談協商機制,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司法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全面完成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責任制、職業保障、人財物統管四項改革任務,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及時跟進,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
與此同時,誠信體系、營商環境、投融資、科技創新、群團組織、非公經濟、擴大開放等領域改革圍繞體制機制創新,出臺了一大批有分量、有力度、有特色的改革舉措,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改革,以潤物無聲之力,惠民生、聚民心,向美好生活發力。各領域標志性、支柱性改革方案相繼推出,一大批有利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改革舉措落地實施,一大批攻堅難度大的改革任務通過試點探索取得突破,一大批基層改革新鮮經驗和有效做法不斷涌出,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為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建設注入了新動力、贏得了新空間。(于瑞榮)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