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
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黨中央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落實工作,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基礎。
做好“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適應國內外復雜形勢變化對農村改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一、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一)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咬定既定脫貧目標,落實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堅持現行扶貧標準,全面排查解決影響“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的突出問題,防止盲目拔高標準、吊高胃口,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加強脫貧監測。進一步壓實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考核評估,精準問責問效。繼續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組織開展常態化約談,發現問題隨時約談。用好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成果,推動落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
(二)主攻深度貧困地區。瞄準制約深度貧困地區精準脫貧的重點難點問題,列出清單,逐項明確責任,對賬銷號。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繼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特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扶貧、金融扶貧、社會幫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各級財政優先加大“三區三州”脫貧攻堅資金投入。對“三區三州”外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的深度貧困地區,也要統籌資金項目,加大扶持力度。
(三)著力解決突出問題。注重發展長效扶貧產業,著力解決產銷脫節、風險保障不足等問題,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直接受益水平。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措施,著力解決重搬遷、輕后續幫扶問題,確保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加強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控輟保學,避免因貧失學輟學。落實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多重保障措施,筑牢鄉村衛生服務網底,保障貧困人口基本醫療需求。扎實推進生態扶貧,促進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強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統籌銜接,著力解決“一兜了之”和部分貧困人口等靠要問題,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切實加強一線精準幫扶力量,選優配強駐村工作隊伍。關心關愛扶貧干部,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解除后顧之憂。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嚴厲查處虛報冒領、貪占挪用和優親厚友、吃拿卡要等問題。
(四)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攻堅期內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后,相關扶貧政策保持穩定,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研究解決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眾缺乏政策支持等新問題。堅持和推廣脫貧攻堅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路子。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對摘帽后的貧困縣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發展成果,接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總結脫貧攻堅的實踐創造和偉大精神。及早謀劃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20年完成后的戰略思路。
二、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一)穩定糧食產量。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潛力,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產糧大縣獎補政策。壓實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穩定糧食生產責任。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以上。建設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
(二)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修編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統一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加強資金整合,創新投融資模式,建立多元籌資機制。實施區域化整體建設,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全面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優先向“兩區”安排。恢復啟動新疆優質棉生產基地建設,將糖料蔗“雙高”基地建設范圍覆蓋到劃定的所有保護區。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與現代化建設。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力度。加強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
(三)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和全程機械化。積極發展木本油料。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升級改造中小奶牛養殖場,實施嬰幼兒配方奶粉提升行動。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合理確定內陸水域養殖規模,壓減近海、湖庫過密網箱養殖,推進海洋牧場建設,規范有序發展遠洋漁業。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漁業捕撈強度,全面實施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監管體系、監測體系、追溯體系。加大非洲豬瘟等動物疫情監測防控力度,嚴格落實防控舉措,確保產業安全。
(四)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建設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技創新聯盟、產業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科技園區等建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牽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繼續組織實施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加快選育和推廣優質草種。支持薄弱環節適用農機研發,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領域知識產權創造與應用。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成果產權制度,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完善人才評價和流動保障機制,落實兼職兼薪、成果權益分配政策。
(五)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科學確定國內重要農產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體系,提高國內安全保障能力。將稻谷、小麥作為必保品種,穩定玉米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加快推進糧食安全保障立法進程。在提質增效基礎上,鞏固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生產能力。加快推進并支持農業走出去,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集團,提高農業對外合作水平。加大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力度。
三、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
(一)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全面推開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鼓勵各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簡便易行、長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集中攻克技術難題。建立地方為主、中央補助的政府投入機制。中央財政對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等給予補助,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給予獎勵。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專門資金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允許縣級按規定統籌整合相關資金,集中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有機結合。廣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最美庭院創建活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當地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注重實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二)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快解決農村“吃水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大“路長制”和示范縣實施力度,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有條件的地區向自然村延伸。加強村內道路建設。全面實施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完善縣鄉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支持產地建設農產品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設施,鼓勵企業在縣鄉和具備條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網點。加快推進寬帶網絡向村莊延伸,推進提速降費。繼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健全村莊基礎設施建管長效機制,明確各方管護責任,鼓勵地方將管護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三)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加強農村兒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學前教育。加快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建立健全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步整合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優撫安置制度。加快推進農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支持多層次農村養老事業發展,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推動建立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服務經費投入機制,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
(四)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牧養殖大縣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治理全覆蓋,下大力氣治理白色污染。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建設一批森林鄉村,保護古樹名木,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全面保護天然林。加強“三北”地區退化防護林修復。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穩步實施退牧還草。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嚴格鄉村河湖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理。
(五)強化鄉村規劃引領。把加強規劃管理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實現規劃管理全覆蓋。以縣為單位抓緊編制或修編村莊布局規劃,縣級黨委和政府要統籌推進鄉村規劃工作。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注重保持鄉土風貌,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加強農村建房許可管理。
四、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一)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中藥材、特色養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產業。支持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
(二)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支持發展適合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農產品初加工,支持縣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農產品專業村鎮和加工強縣。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聯合體,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三)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衛生、交通、信息、郵政等公共服務設施。
(四)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擴大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五)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和增收。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引導產業有序梯度轉移,支持適宜產業向小城鎮集聚發展,扶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鄉村企業,支持企業在鄉村興辦生產車間、就業基地,增加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崗位。穩定農民工就業,保障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六)支持鄉村創新創業。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支持建立多種形式的創業支撐服務平臺,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鼓勵地方設立鄉村就業創業引導基金,加快解決用地、信貸等困難。加強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建設,支持創建一批返鄉創業園,支持發展小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