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筆馬良”的寓言本為頌揚智慧與正義,用“神筆”點出奇跡,為身邊人帶來幸福。但隨著形式主義與浮躁作風的影響,卻被異化為“妙筆生花”的浮夸表演,匯報材料數據注水、場景擺拍、成果包裝等亂象頻現。這種虛構成績的“造景術”,若任其滋長,不僅會掩蓋真正的民生問題而得不到解決,更會損害基層事業的發展根基。

“神筆馬良式”亮成績的滋生,一方面是部分基層干部在功利主義侵蝕下,把“會干不如會寫,實干不如巧說”奉為準則,熱衷于“材料美化”“概念創新”,導致“宣傳展板”與“現實圖景”形成巨大反差,掩蓋真正的問題,被美化的“成績單”無法兌現民生承諾,逐步透支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部分基層干部平時不作為,把“造景造得好”等同“工作干得好”,每次接受考核檢查,都是臨時“抱佛腳”,下足功夫規劃好迎檢路線,把“短期成效”“速成盆景”擺放在沿途,遮掩“短板弱項”,這樣把大部分精力投向造景捷徑,容易助長投機取巧之風,消解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營造“造景者”得利、“實干家”吃虧的錯誤氛圍。
根治“神筆馬良式”虛功,要開展好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健全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破除“投機取巧”之風,將“群眾口碑”“發展質量”“長遠效益”納入考核核心指標,建立重大決策、項目實施終身制,倒逼干部履職盡責,敬畏“歷史檢驗”。同時,將考核監督制度再完善,階段性比對上報數據與工作實況,多元化引入第三方評估、群眾滿意度調查等評價機制,拓寬監督反饋渠道,營造清明的干事創業氛圍,讓每一項工作都經得起“陽光晾曬”、每一項政策都扛得住“民心標尺”,“神筆”制造的幻影也會隨之消散。(大河網河聲評論員 陶春霖)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