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北京用戶發現手機上出現了5G-A信號。5G-A可以理解為5G升級版,也被稱為5.5G,是5G到6G的過渡階段。也有用戶發出疑問,5.5G來了,5G是不是要退場了?大可不必擔心,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5G和5G-A將并肩前行,各自在不同領域和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共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貢獻力量。
與5G相比,5G-A強得可不止半點。移動通信技術演進遵循著“10年一代”的發展周期規律,每一個半代技術相比上一代在速率上都有約10倍的提升。除了帶寬速度,5G-A的連接密度、定位精度、能效等都比5G提升了10倍。“快10倍、不收費”是5G-A的最直觀表現,但其能力遠不止于此。5G-A支持通感一體、無源物聯、內生智能等新技術,能更好匹配人聯、物聯、車聯等多樣化應用場景,夯實萬物智聯的根基。
以通感一體技術為例,簡單說就是讓通信系統具備感知能力。比如,基站可以通過分析發射出去又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來探測周邊有沒有無人機、汽車、輪船等物體,還能知道它們的位置、速度和運動方向等,從而支撐自動駕駛應用。可見,通感一體能把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更緊密連接起來,帶來更多創新應用場景。
由此不難理解,發展5G-A是通信技術不斷發展演進的必然結果。一方面,隨著科技進步,人們對通信網絡要求越來越高,現有5G網絡無法滿足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需求,而5G-A提升了網絡性能,可支撐產業互聯網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5G發展進入深水區,增速放緩。市場對5G認知接受已達一定程度,新增用戶挖掘難度加大。現有5G應用場景和服務模式相對單一,難以進一步激發用戶消費欲望和流量需求。行業亟需尋找新增長點,以突破當前發展困境。5G-A的出現,迎合了這一需求。
5G-A與5G之間,并非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協同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通信技術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代技術都為下一代技術發展奠定基礎。5G-A正是在5G基礎上的優化與升級。從技術上看,5G-A并未顛覆5G網絡架構,而是通過射頻模塊創新、軟件優化、AI深度協同等,滿足多樣化業務對帶寬、頻效、能效的差異化需求。就如同在一條高速公路建設中,5G搭建了道路的基本框架,而5G-A則對道路進行拓寬、優化標識、增加智能輔助設施等,兩者共同打造出更高效便捷的通信交通網絡。
現階段,廣覆蓋的5G網絡依然是支撐眾多基礎應用的核心力量。在消費端滿足移動支付、在線視頻、社交網絡等日常移動應用,在一些對網絡要求并不極致苛刻的行業應用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5G移動電話用戶已達10.68億戶,表明經過多年推廣應用,5G技術已被廣泛接受。在5G-A商用過程中,5G仍能滿足大部分用戶日常需求,和5G-A互相補充,讓用戶可以在不同場景下根據網絡狀況和自身需求,靈活選擇合適的網絡服務。
5G與5G-A共同推動通信產業生態繁榮。5G廣泛普及不僅打下了良好的網絡和用戶基礎,也帶動了從通信設備制造、芯片研發到軟件應用開發的發展,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積累了成熟的技術經驗和市場資源,這些都為5G-A提供了基礎支撐。而5G-A不僅是在5G不夠用的地方作補充,也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激發新技術、新應用等創新熱情,推動產業朝著更高端、更智能的方向邁進。
總而言之,5G-A不是對5G的否定,更不是對未來的透支。在5G與6G之間,5G-A通過技術優化與場景適配,搭建起連接當下與未來的橋梁,讓通信網絡從普惠性連接走向精準化賦能,共同推動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走深向實。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