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振葉正在利用多媒體講課
三尺講臺耕耘二十余載,政協舞臺展現責任擔當。忻州市政協委員、長征小學副校長馮振葉,以教育工作者的初心與政協委員的使命,在雙重角色中詮釋著新時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教育情懷映照履職初心。從“山西省模范教師”到“三晉英才”,從全國教學競賽一等獎到連續九年教學成績名列前茅,這位扎根基礎教育的研究型教師,始終將教育使命融入履職實踐。作為民盟教育支部主委,她帶領團隊走遍縣鄉學校,既送教下鄉更新教學理念,又深入調研鄉村教育痛點。2024年提交的《關于鄉村教育資源匱乏問題的建議》社情民意,正是源于她在送教過程中發現的城鄉教育資源失衡問題。她的五份提案、七項社情民意信息,字里行間都體現著對教育公平的執著追求。
專業視角賦能協商議政。“教育者的眼睛要看到社會的明天”,這是馮振葉常掛嘴邊的話。她將課堂上的實證研究方法帶入政協工作:針對“初中對口學習體系”建設,她設計發放300份問卷,訪談50余位師生家長;關于小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專題調研,融合了課堂觀察數據與家庭閱讀環境分析。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使她的《建立基于特長與興趣的初中對口學習體系》提案獲得教育部門重點督辦。在“治理‘小黃車’破損現象”協商會上,她提出了“校園+社區”協同治理方案,將學生社會實踐與公共設施維護有機結合。
雙向奔赴踐行履職為民。在長征小學,師生們既能看到她聽課評課的身影,也能見到她與家長懇談的場景。2024年推動實施的“教師成長檔案”制度,源自她在政協調研中了解的教師職業發展訴求;“心理健康課程”開設,則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情民意信息的率先實踐。
正如馮振葉所說:“教育是今天的事業,卻是明天的希望。作為政協委員,就是要做希望的守護者和推動者。”這份赤子之心,正是政協委員履職盡責最美的注腳。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