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耀和同事在工作中
賈耀,這個扎根黃土高原三年的90后工程師,用數字化密鑰打開了電力通信運維的新天地,讓實驗室的數學模型與萬家燈火產生奇妙共振。
淬火:從實驗室到光纜溝的蛻變
2021年深秋,28歲的賈耀站在忻州郊外的一座變電站前,導航地圖上閃爍的坐標與眼前齊腰高的野草形成強烈反差。這位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畢業生,剛放下實驗室里的示波器,就要鉆進陰暗潮濕的光纜溝。
“當時搶修光纜中斷,我翻著華為路由器手冊查了兩小時命令。”賈耀推了推眼鏡回憶道,“師傅只說了九個字‘測收光功率再查纖序’,瞬間點醒了我。”那天深夜,他攥著OTDR測試儀繪制的光衰圖譜,在值班室反復比對數據模型,終于領悟到通信搶修不是敲代碼,而是要把論文里的傅里葉變換轉化為現實中的光信號分析。
兩年間,這個曾被笑稱“學院派”的年輕人,走遍忻州近200座變電站。他的工作日志里詳細記錄著每個變電站的光纜布局:“五寨變2號溝道東側第三根48芯光纜接頭衰耗值臨界,需每月復測”。如今他帶領的班組保持著連續500天操作零違章紀錄,“黨員示范崗”的流動紅旗在數字運營班扎下了根。
破局:數字防線守護者
2022年寒冬,忻州西電東送通道遭遇強降雪。賈耀團隊正在對超期服役的蓄電池組實施“無感知電源迭代術”。他開發的電池智能并網技術,讓12套電源設備實現帶電更換。“就像給奔跑的運動員換鞋,必須保證供電零閃斷。”項目成功后,這條能源大動脈的可靠性提升37%,年均為14個縣域搶修爭取超1200小時窗口期,為華北電網抵御住了二十年一遇的寒潮沖擊。
在網絡安全戰場,這位“數據捕手”展現出敏銳洞察力。面對春節保電期間頻發的違規外聯風險,他帶領黨員突擊隊開發出“高危端口關閉助手”。該程序能自動識別23類高危端口,在387臺終端實現98.6%的封堵精度。“就像給每臺電腦裝上智能門禁。”這項創新被編入省公司安全手冊,縣公司辦公電腦端口治理效率提升5倍。
數字身份管理是另一塊硬骨頭。賈耀創造的“賬號生命周期熱力圖”,將7600個數字賬戶的運行軌跡可視化。通過追蹤賬號活躍度曲線,清理僵尸賬戶380個,系統安全風險直降68%。“每個異常登錄都對應著潛在威脅,我們要像老中醫把脈那樣審視數據流動。”在他主導的網絡攻堅行動中,14個縣(市、區)84處場所完成全場景檢測,形成的17項優化方案成為全省網絡升級樣板。
跨界:雙棲技術領軍人
2023年全國網絡安全職業技能大賽現場,賈耀正進行電子數據取證終極挑戰。面對被勒索病毒加密的電力調度數據包,他獨創的“時空回溯分析法”成功恢復關鍵信息。最終以全國前0.4%的成績摘得三等獎,創造了山西選手在該賽項的歷史最好成績。
這個計算機碩士并未止步于單一領域。在人工智能訓練師賽場上,他帶領團隊開發的輸電桿塔缺陷識別模型,將準確率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就像教AI當電網醫生,要讓它看懂X光片般的紅外成像。”2024年全國第八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上,他們研發的智能診斷系統從數萬張樣本中捕捉到0.1毫米級的絕緣子裂紋,以全國第17名的成績創山西選手最佳排名。
“紅藍攻防演練是我的健身房,AI模型訓練場是我的實驗室。”賈耀辦公室的書架上,《光通信原理》與《深度學習實戰》并排而立。作為全省首個雙領域國賽獲獎者,他保持著工作日處理3000條日志、周末研讀最新技術白皮書的節奏。最近正帶隊攻關“電力設備聲紋AI診斷系統”,試圖讓機器聽懂變壓器的“心跳聲”。
夜幕降臨,忻州城區華燈初上。賈耀的手機突然震動——一縣區的變電站光傳輸設備發出劣化預警。他調出智能運維系統,三維模型立即鎖定即將失效的光模塊。“現在處理,能趕在晚高峰前完成更換。”抓起工具箱時,他胸前的黨徽在應急燈下微微閃亮。
“技術革新就像收光功率測試,要永遠比臨界值多留三分余量。”這位而立之年的電網工匠,正用數字化刻刀雕琢新型電力系統的未來圖景。從黃土高原的光纜溝到全國技能大賽的領獎臺,他始終保持著實驗室演算時的專注眼神——那里映照著萬家燈火,也躍動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星辰大海。(劉鑫林)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