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工業經濟運行面臨一些不確定性,部分行業呈現下行壓力。
與此同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呈現兩位數增長,在全國多地,一些先進制造產業集群悄然崛起,不少行業在逆勢中綻放“新意”。
如何判斷中國制造的真實狀況?第四季度乃至更長時間,中國制造走勢如何?新華社記者展開調研。
中國制造面臨怎樣的境遇?
4天、10余個小時,如此密集開會,在藍禾醫療董事長曹軍看來,為的是一件事——盡快將成本降下來。藍禾是一家口罩和醫療耗材制造商。兩個月來,聚丙烯、氨綸等價格上漲近30%,企業綜合成本水漲船高。“滿產,利潤會縮減;反之,就面臨違約風險。”曹軍說,即便訂單充裕,企業仍面臨著供與需的抉擇。“正研究通過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釋放空間。”
一段時間以來,很多制造企業都面臨著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三季度各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4%、5.3%和3.1%。中國制造面臨怎樣的境遇?
“去年的大起大落是個特例。”工信部研究機構賽迪顧問總裁秦海林說,去年三季度以來,工業經濟增速恢復式持續走高,受基數影響,勢必呈現“前高后低”的態勢。
一段時間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國際海運緊張,缺電、缺工、缺“芯”、缺“柜”等多重因素疊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市場預期,推高了生產成本。
中國制造正承壓前行,但壓力沒有“打亂”穩健發展的節奏。
“工業經濟主要指標仍在合理區間,41個工業大類中39個保持增長,企業經營狀況得到改善,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44.7%,兩年平均增長18.8%。”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羅俊杰說,中國制造“穩”的特征依然明顯。
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的生產和投資兩年平均增長均為兩位數,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新興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7.8%和43.1%,新能源汽車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從基本面的穩定、數字化的提升、新動能的壯大中,發展的信心清晰可見。
產業鏈韌性不斷增強
手握大量訂單,資金鏈充裕,但幾個月后的交付能否匹配業務增長需求,仍讓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制造商——力高新能源創始人王瀚超“心里打鼓”。
王瀚超告訴記者,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擴張,連月來企業收入增幅同比超300%,但源自芯片的不確定性,仍是懸在心中的難題。
今年以來,全球芯片產能持續緊張,汽車、消費電子等諸多行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風波會否進一步向國內傳導?
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大力提升汽車芯片供給能力,供應短缺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全球疫情反復和芯片產業周期的特殊性,使得全球半導體產能趨緊仍在持續,預計年內會得到一定緩解。
既要看到特定領域面臨的短期壓力,也不要放大產業鏈風波。
“中國制造以完整的工業體系著稱。風險面前,成千上萬鏈條相互支撐,維持生產和運行的穩定。”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委員李北光說,從防疫物資的供給、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到經濟率先復蘇,中國供應鏈都經受住了考驗。
基礎零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一批標志性基礎產品和技術在產業化上逐步取得突破,抓住數字化機遇,產業鏈韌性不斷增強。
“產業鏈供應鏈的升級是個長期工程。”業內專家指出,保持戰略定力和政策一致性的同時,更要在開放合作中鍛造更強競爭力,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占據更有利位置。
如何激發新動能?
如果說基本面和產業鏈聚焦的是風險面前的定力,那么創新力則為我們觀察中國制造提供了另一個重要視角。
挑戰下,創新動力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如何激發新動能?
來看這樣一組數據——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增加值增速持續快于整體工業的同時,高技術制造業PMI向好,9月達到54.0%。“這些數據的走強,體現出制造業創新動力的培育進入了穩定發展期。”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說。
從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升級中,也能感受到中國制造創新的步伐。
河鋼集團氫能重卡投運;全國首個5G云上鋼廠落戶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近期,多家鋼企在技術創新方面傳來捷報。
環境倒逼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通過提振創新來應對挑戰,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加強。
繼續布局構建高效聯動的制造業創新網絡,聚焦關鍵共性技術,更多科研成果正轉化為生產力;
建立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重點領域逐步形成一批“單打冠軍”“配套專家”;
加快數字技術與工業轉型的深度融合,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3.7%和73.7%……
“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讓我們有豐富的新技術迭代、全產業鏈應用驗證場景,為制造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撐、開拓巨大潛能。”李北光說,挑戰沒有影響創新步伐,用好產業體系優勢、不斷提升創新效能,中國制造將在全面轉型中形成新競爭優勢。
中國制造怎樣穩健前行?
第四季度乃至更長時間,工業經濟趨勢怎樣?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說,工業經濟穩定恢復態勢沒有變,顯現出較強的韌性。但發展面臨的挑戰仍然嚴峻,四季度保持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做好跨周期調節、全力助企紓困十分關鍵。
降成本,非常舉措及時推出——
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等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措施,預計可為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2000億元左右。
今年以來,從國家到地方陸續推動出臺一系列惠企政策,包括通過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加大對小微企業定向支持。工信部等部門公開表示,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引導產業鏈上下游穩定原材料供應,協同應對市場價格波動風險。
保供能,多部門出臺“組合拳”——
國家發展改革委協同相關部門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煤炭市場回歸理性。積極推動新能源發電項目能并盡并、多發滿發,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
聚焦增強產業鏈韌性、切實推動完善創新生態,一系列著眼于中長期的部署扎實推進。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九成集中在制造業,22%的企業主導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50%。“今年以來,我們更加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延長、拓寬、挖深產業鏈。”秦海林說。
2021年至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支持1000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等一系列改革舉措落地,資本市場按下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快進鍵;工信部提出,“十四五”期間孵化培育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憑借細分領域的創新強化整條產業鏈,“小企業支撐大事業”。
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在壓力挑戰中發掘深層動力,中國制造不斷發力。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