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原平市民間演奏家衛明有接到來自陜西省榆林市一家大型項目的開工演出邀請,他便開著自家的舞臺演出車啟程前往。至此,原平市“文化土特產”——“云勝大鑼鼓”“原平鳳秧歌”兩家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全面實現市場化運作,走上商業演出的創收之路。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原平市已有超過一萬名農民吃上“文化飯”。他們從事“文化土特產”的開發整理、包裝上市、音響策劃、舞美置景、現場演出等工作,僅舞臺演出專用車就有上百輛,每年創造經濟價值超過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大市。
原平市地處山西北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化“云勝大鑼鼓”“原平鳳秧歌”,還有子干鄉的“撓閣”、西鎮鄉的“杠箱”、新原街道的“二鬼跌跤”、同川鎮的“社火”、王家莊鄉的“跑驢”等都特別有名。另外像面塑、剪紙、刺繡、炕圍畫等炕頭文化也各具特色。農民的書法、繪畫、美術、編織等也是小有名氣。這些豐富的“文化土特產”之前基本上都是自娛自樂,深藏于民間,談不上什么經濟價值。
近年來,該市在優先發展經濟的同時,傾力挖掘“文化土特產”的經濟價值和市場前景。新原街道桃園村的民間藝人衛明有,吹得一手好嗩吶,原來只在本市境內人們操辦紅白喜事時前去演出,可是自從參加山西電視臺組織的全省民樂大獎賽榮獲管子吹奏一等獎后,一夜成名,組建了自己的演岀團隊,足跡踏遍陜西、內蒙、河北等省(區)。全市近百支民間“八音會”隊伍也成為活躍本地及附近縣(市、區)演出市場的主角。
原平市炕圍畫協會、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農民散曲社等民間文化組織還把研討會、展覽會、推介會開到忻州、大同、太原等城市,不少作品擺上了新華書店的書架,甚至被外國友人收藏,成為原平市“文化土特產”的重要名片。
為了讓全市民間“文化土特產”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原平市著力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充分利用“梨花詩歌藝術節”“愛木圖婚戀小鎮”“玉露香梨采摘節”以及景區景點、農村廟會、“農家樂”吸引中外游客前來游玩,欣賞原平的地域文化,品嘗原平的風味小吃,順便帶上一些剪紙、鞋墊、面塑等“文化土特產”,或自己收藏、或送給親朋好友。
原平市還特別注重“文化土特產”和“農副土特產”的聯姻,石鼓農產品開發公司、東山漢農產品開發公司、同川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一批涉農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在開發“農副土特產”時,深入挖掘民間食用文化的底蘊與內涵,開發出一批包裝精美、圖案豐富、趣味濃厚的土特產品,充滿鄉土氣息的小米、高粱面、同川酥梨等暢銷北京、沈陽、廣州、武漢。
原平市博物館陳展大綱的審定和云水觀上景區的前期開發研討扎實推進,“文化土特產”涵蓋其中,也在加速落地,原平“文化土特產”市場化運作如火如荼。 (曹申義)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