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臭水塘”變成了群眾身邊的“山水畫”。1月2日,晉城市高平市河西鎮宰李村村民崔建設指著眼前煥然一新的水塘對記者說:“以前的水塘發黑發臭,周圍遍地雜草,還堆滿了各種生活垃圾。你看,現在湖水干凈清亮,完全變了樣子,村里人沒事都喜歡來這里走一走。”
我省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視,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成50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一年來,我省各級各部門積極投入力量,挖掘打通資源,用心用情用力辦好這一民生實事。生態環境部門更是自加壓力,完成了70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累計鋪設污水管網91千米,清理垃圾2.2萬立方米,清理淤泥39萬立方米,修建生態護岸7.9萬平方米,種植植物11萬平方米,促進重點關注水體所在村莊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并以標志性成果讓農民群眾對治理效果可感可及,真正讓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成為普惠的民生工程。
黑臭水體的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治理。宰李村黑臭水體為村內池塘和村外溝渠,曾是村內主要的灌溉儲水設施,現在主要為鄉村景觀水體,治理目標為消除黑臭,實現“長治久清”。
“宰李村黑臭水體治理以控源截污和內源治理為根本,配合生態護岸建設、淺水區植物恢復等生態修復方式,逐步恢復水體生態系統自凈能力。”晉城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科科長崔超介紹,在治理過程中,對宰李村內生活污水進行改造,村內敷設了生活污水管網,并修建1座生活污水處理站,生活污水源頭基本截斷;針對黑臭水體周邊及塘底生活垃圾及植物腐敗殘體內垃圾采用機械結合人工方式進行打撈,與村莊內生活垃圾同步轉運收集處理。同時,池塘周圍還新建木樁護岸285.3米,池中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種植鳶尾、梭魚草、睡蓮、矮苦草等植物,池塘中心新建生態浮島6座,增氧曝氣設施2座,加快提升水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
歷史悠久的水塘華麗轉身,重新成為村內一景,廣受百姓好評,周圍村民還把這種轉變拍成視頻,發布到短視頻平臺,分享鄉村新變化。
在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我省各地根據村莊區位、經濟狀況、治理基礎、現有生態或文化資源狀況等條件,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模式。
在呂梁市文水縣北武澇村經過治理的4號坑塘旁,記者看到圍堰整齊,水質干凈,周邊環境也大為改觀,為冬日的村莊增添了一抹亮麗的風景線。采訪中,當地村民武玉繡對此感受頗深:“以前的水塘多少年沒有整理過,臭氣熏天,人們從這過都盡量繞開走呢。現在水清、草綠,岸邊也干凈多了,沒事的時候,大人小孩都喜歡在這里散步玩耍。”
呂梁市文水縣北武澇村曾因內澇問題形成4個坑塘,由于長期疏于管理,荒草滿塘,氣味難聞。當地通過“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生態修護+后期維護”的模式,對4個坑塘實施統籌治理,坑塘點多面廣的污染環境問題開始逐步解決,村民生活環境持續改善,困擾當地百姓生活多年的黑臭水體變成了美麗鄉村新景觀。
山水鄉愁地,夢里桑梓情。一年以來,我省積極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民生實事,切實解決了老百姓房前屋后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用實實在在的成效提升百姓生態環境獲得感和幸福感,守護好基層百姓的鄉愁水脈。
在生態環境持續變好的今天,讓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發展空間,是我省對人民的堅定承諾,也是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
本報記者程國媛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