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正和堂藥材有限公司的倉庫里,工人正在挑選黃芪。
正月初五迎財神。五寨縣胡會鄉大胡會村村民任巧英家里一派“熱氣騰騰”:一家人圍坐炕頭,吃著團圓飯,嘮著藥材賬。
“以前種玉米,1畝地一年收入1100元左右;這兩年開始種黃芪,1畝地一年能拿到2000元呢。”54歲的任巧英說。
2017年,胡會鄉新成立的一家中藥材公司發布了種植黃芪的招工需求,還承諾農戶自種可以優惠價購買種苗,收獲后再以保底價賣給公司。對中藥材種植一竅不通的任巧英,決定去“碰碰運氣”。
頭年5月撒下黃芪種子,隔1厘米撒上一顆;第二年4月挖出筷頭粗、50厘米左右高的種苗,再將種苗移栽到大田種植,株距5厘米左右,10月下旬開始收獲……任巧英漸漸摸清了黃芪的習性,又積極參與到黃芪育苗、移栽種植和收獲加工的全過程。
播種、澆水、拔草、起挖、整理、切片、挑片……夏秋農忙季,任巧英清晨下田,每天最少干10個小時;冬春季,就到廠子里挑選、加工黃芪片。
日子越過越紅火。僅2018年至2021年,任巧英所在的五寨縣正和堂藥材有限公司與600戶農戶簽訂中藥材合作種植協議,就帶動人均增收3000多元。
如今,五寨縣有6000多人從事中藥材生產,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也從2016年的1.8萬畝擴大到現在的5萬多畝,其中黃芪種植在2萬畝以上。
“中藥材產業照亮了鄉村振興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掛職干部、五寨縣政府黨組成員張東亮說,五寨是黃芪、黨參等多種中藥材的傳統優勢產區,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持續給予種植補貼,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優勢品種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并指導當地完善“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模式,規范化種植中藥材。
為了讓更多收益留在五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支持建設的晉西北中藥健康產業孵化園于2019年投入使用,為當地提供中藥材種植指導、加工、儲存、銷售、追溯管理、集中展示、技術培訓等一系列服務。
“在政府引導、支持下,多方合作開展集中育苗、規范化種植,既能保障藥材質量,又能帶動農戶增收,是‘多贏’的好事。”張東亮說。
這個年,任巧英沒給家里添置新物件,而是有了新打算。“今年計劃租上百八十畝地,再多掙上些錢!”(田曉航)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