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2025年新春山西群眾文化優秀作品專場演出

“空中鞭花翻飛起舞,腳下舞步搖曳生花。”2月15日(農歷乙巳蛇年正月十八),2025年新春山西群眾文化優秀作品專場演出,當一段酣暢淋漓的“霸王鞭”舞蹈在高亢激昂的河曲“二人臺”配樂中登場時,就引得現場連連叫好。觀眾驚嘆于舞者造型與表演風格的耳目一新,更驚訝于“霸王鞭”這項古老藝術綻放出的時代活力。
這并不是舞蹈《鞕花舞出幸福歌》首次亮相大型演出。這段由忻州文旅局根據傳統“霸王鞭”秧歌舞組織創新編排的節目早在去年就先后參加了2024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山西之夜”、山西省第十二屆“群星獎”評比及展演等活動,還登上忻州市2024年元旦文藝晚會和“2025黃河民歌春晚”的舞臺,更獲得了山西省第十二屆“群星獎”。
鞭花起,如裂帛,激昂歷史的回響;鞭花落,若叩問,敲響時代的節拍。
《鞕花舞出幸福歌》一舞生花、一路飛歌的背后是忻州市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自覺承擔文化使命,守正創新,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縮影和具體實踐。
內容創新 與時代發展同行
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忻州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影響巨大,不僅積淀下了厚重的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和佛教文化,還有散落于民間的秧歌、民歌、二人臺等豐富的藝術形式。
作為文化大市,在新時代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4年,忻州市文旅局立足本地傳統文化資源,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確定對傳統節目“霸王鞭”秧歌進行文藝實踐與藝術創新。
“這個節目整體的創作方向就是在原有傳統動作情緒風格的基礎上著重強調時代性。”忻州市文旅局局長路向東談到《鞕花舞出幸福歌》的創作初衷時說,“通過整體的創編將其打造成為充滿時代氣息的全新‘霸王鞭舞蹈’,能夠滿足各階層對傳統舞蹈不斷創新發展的期待。”
呼應時代,順應潮流。秉承著責任和擔當,在忻州市文旅局的推動下,2023年忻州市文化館就開始組建編創團隊,并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多次赴基層調研、采風、創作。
表演形式在一次次論證與排練中不斷成型,音樂編排在一次次打磨與推敲中得到升華。
為讓“霸王鞭”這項傳統舞蹈更具時代化、年輕化,編創團隊更是全部啟用青年演員,使動作的幅度、力度及人物角色的表演性全面加強,也讓大量新創作的舞蹈動作更有沖擊力與表現力,能夠完整而準確地傳遞節目想要表達的謳歌新時代、謳歌美好生活的寓意。
2024年11月30日,山西省第十二屆“群星獎”終評揭曉,忻州市報送的《鞕花舞出幸福歌》成功入選。“群星獎”是為繁榮山西省群眾文藝創作,促進社會文化事業健康發展而設立的山西省群眾文藝政府最高獎。此次獲獎作品更是被評為聚焦時代主題,關注現實生活,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彰顯了全省群眾文藝創作的新氣象和新高度。
鞭花起舞,放歌時代。一部優秀的舞蹈藝術作品,彰顯了忻州對文化創新的孜孜追求。
表現創新 與本土藝術相融
嗩吶聲響,鞭花飛揚。
《鞕花舞出幸福歌》的表演現場,高亢嘹亮的嗩吶表演先聲奪人,猶如一陣吹醒黃土高原的春風,隨之一群手執霸王鞭的舞者在節拍里靈活起舞,仿若蒼茫大地上綻開的一抹新綠。
霸王鞭,這一古老的舞蹈藝術是一種融合了音樂、舞蹈與體育的獨特民俗文化藝術,以其明快的節奏和瀟灑大方的姿態流行于我國多個地區。在有“民歌的海洋”“二人臺的故鄉”之稱的河曲縣的民間藝術表演中,“霸王鞭”就是常見表演形式。
守正方能創新。《鞕花舞出幸福歌》的編創團隊經過在河曲縣多次走訪,充分了解了“霸王鞭”的出處與當今的表演形態后,決定從節目定位、藝術創新、地域文化方面進行創新編排。
“我們加強了傳統霸王鞭表演中對不同部位的擊打動作的表現力,在動作編創、服裝、音樂設計的追求理念上注重青春、時尚、動感、風情的集中呈現。”《鞕花舞出幸福歌》編導岳曉東說。
一般而言,舞蹈藝術“長于抒情、拙于敘事”。如何兼顧“跳好舞”和“講好故事”這兩方面,同樣考驗著舞蹈創作者的功力。
為讓傳統舞蹈兼具時代感和地域性,編創團隊打破固有的編創模式,將流行舞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在整體音樂設計中則將“河曲二人臺”中的音樂進行重新編配、填詞,使其舞曲化,與此同時,還將年輕人所喜歡的電子化、節奏化音樂加入,在聽覺塑造上呈現出“時代與歷史的碰撞”感覺。
服裝設計也融入了本土元素。為突破霸王鞭表演中演員服飾以大紅和金黃為主的傳統色調,《鞕花舞出幸福歌》的編創團隊圍繞河曲“中國紅蔥之鄉”這一獨特地域文化進行了深度挖掘,設計的服飾主色調以翠綠和白色為主,清新而不失婉約。
“這個‘霸王鞭’舞得有特點,傳統之中多了現代元素,看起來更有活力,也更有朝氣。” 2月15日,2025年新春山西群眾文化優秀作品專場演出現場,一位“霸王鞭”資深愛好者對節目贊譽有加。
一曲嗩吶響徹天際,數縷鞭花飛旋破陣。一部優秀的舞蹈藝術作品,詮釋了忻州對文化自信的篤定堅守。
傳播創新 與人民群眾共鳴
舞蹈不是舞蹈家的專利。
“霸王鞭”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常常被用來在盛大節慶時由專業演員表演,但在《鞕花舞出幸福歌》的編創團隊看來,如果單獨將“霸王鞭”表演過程中對不同部位的擊打動作抽離出來,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強身健體項目。
“我們就是要讓這項藝術既能走上舞臺,更能走上街頭。”《鞕花舞出幸福歌》忻州市文旅局該項目的負責人趙有祥說。
人民群眾在哪里,舞臺藝術就在哪里。《鞕花舞出幸福歌》的編創團隊在節目的動作編排設計上注重增強互動性和團隊意識、交流意識,讓更多的人在舞蹈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同時也致力于推動傳統原始的“霸王鞭”表演從基層區縣走進城市角落,成為活躍在街頭的“城市健身秧歌”。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百姓心田。近年來,忻州市不僅立足本土傳統文化創新創作《鞕花舞出幸福歌》《合和情 暖天下》《洪福周天》等一系列作品,并積極推動優秀作品在省、市大型藝術舞臺和重要演出中亮相,還組織舉辦廣場舞大賽、農民工歌手大賽、秧歌舞大賽、戲曲票友大賽、美術創作展、書畫作品展等系列活動,推動惠民演出進基層,讓文化進萬家、惠民心。
為人民而舞,為時代放歌。演員手中,兩根霸王鞭早已非尋常竹木,更像一條流淌著的河,裹挾著太行山的筋骨、黃河水的柔情,正在時代發展和人民的美好追求中淌成千年不滅的文化圖騰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