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滹沱河畔有個與天涯山隔河相望的明星村張村。村民們清楚地記得,2023年12月28日,省委書記唐登杰風塵仆仆地趕到村里來調研。當他在黨群服務中心看到散曲、國畫等鄉村文化繁榮景象時指出:“文化也是產業,一定要將農村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就在那天晚上,張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弓潤鎖久久難以入睡。他反復重溫唐登杰書記滿懷期望的話語,“這也像是為咱張村出了一道題,一道怎樣才能把村里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必答題!”他說。
一年多時間過去,弓潤鎖帶領“一班人”在那份“文化答卷”上,書寫出哪些“做大做強”的內容呢?
前不久,筆者慕名踏上張村這片文化熱土,目睹了他們以心血汗水為墨、擔當行動為筆,精心書寫出的這份“文化答卷”——
詩畫村晚,滋潤精神家園。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張村,去年以來又以詩曲、繪畫與村晚三支“筆”,描繪出了新征途上文化鑄魂的一道“風景線”。村里竟有弓元瑞等22位農民在散曲創作陣地上大顯身手。他們記得唐登杰書記的鼓勵,今年以來就創作出散曲400余首,不少優秀作品還被刊登在《中華散曲》《當代散曲》等刊物上。年近古稀的弓美瑞因作品最多被譽為“散曲大拿”,劉增川被聘為原平農民散曲社顧問,成為社里點評作品的老師。還有聞名市內外的炕圍畫大師弓進壽、牡丹畫家弓權等,以諸多優秀的作品共同勾勒出一幅令人心動的鄉村畫卷。值得一提的是張村網絡春晚,以村民為主角,以庭院民居作舞臺,依托歌舞、戲曲、二人臺等30多種形式,歷時三個小時,500余人參與互動,還在網絡上引發強烈反響。
注重德教,弘揚英烈精神。去年以來,弓春懷、弓月發等一批鄉賢人士,跟村中有識之士一起實施了建設德育基地與革命英烈紀念館的合體工程——300多平方米的德教大廳。今春以來,又實施了裝修彩繪、栽松植柏等工程。同時,一方面加快高質量編修弓氏族譜的進度,一方面向全國各地弓氏發布收集英烈資料的通知,準備在大廳內繪制大型圖板,展示弓氏家訓箴言與全國各地弓氏子孫的感人事跡和成就……眼下,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裝修工人在大廳內搭起高架施展手腳;院子里,工人們有的在調和灰漿,有的在砌筑臺階,干得熱火朝天。
文化考察,點燃考古引擎。近日,村黨支部邀請專家與鄉賢人士參加的文化考察活動火熱啟幕。特邀60年前在張村參加社教運動的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錢幣學家張頷先生之子張小榮和文化學者郝岳才,忻州市委黨校副校長寧志剛,在外有識之士弓春懷等,在實地考察張村考古遺跡、德育基地、文化廣場后,圍繞發掘古文化資源、高質量興文鑄魂等重點內容,積極建言獻策。大家從政策解讀的層面、鄉村治理的視角等方面各抒己見,梳理出10多條可借鑒的寶貴建議。弓潤鎖等人正逐條認真研究,聯系實際制定具體措施,并一一落實。
經濟轉型,添彩文旅風景。張村去年就引進蓮藕種植技術,并流轉100畝下濕農田建成蓮藕示范園,目前蓮藕長勢十分喜人。他們還將擴建300畝蓮藕園,建設1000平方米的藕粉加工車間,走加工增值的路子。拓建沿滹旅游大道,依托交通優勢開辟觀賞蓮藕園、垂釣魚稻園等。此外,將再建一個編織袋包裝廠,既為周邊企業提供服務,又方便村民就近打工,更為做大集體經濟“蛋糕”開辟一塊新陣地。弓潤鎖滿懷信心地表示,力爭今年集體經濟收入比去年翻一番,達到40萬元。
情系熱土,抒發“頭雁”情懷。弓潤鎖的人生,基本上是“一個目標三部曲”。一個目標就是為群眾服務、帶領鄉親致富;“三部曲”則是年輕時學醫、從醫,為村民看病;改革大潮涌來時,他帶領村里年輕人走上包工裝潢闖四方的創業路;現如今,他又扛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重擔。去年以來,弓潤鎖“朝耕暮耘”地投入《沃土情緣》一書的寫作。他回顧23載村干部的奮斗歷程,有察情謀道的含辛茹苦,有習以為常的東奔西忙,有困境途中的跋涉擔當,有黨建發力的深刻感悟,有鏖戰水利的夙興夜寐,有聚焦“四化”的艱辛破題,有“五網聯通”的大展宏圖,有獲評“全省最美村官”的激情講述……那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經驗,入選了《中國領導科學》雜志社選編的《中國領導干部治國理政的理論與實踐》一書;那實施“四議兩公開”民主興村的經驗,“走進”了全國“村官大講堂”;那獨創的農村工作研究會,成為村干部朋友們學習賦能、切磋交流、探索改革的好平臺……這本《沃土情緣》,也正是張村“文化答卷”的精彩標注。(賈宣生)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