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人口中的“二小”可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皮膚黝黑,身材粗壯,走路帶風,語速飛快,愛穿迷彩服,這些是他鮮明的特征。他叫孫永華,這位1989年出生的壯實后生,既是岢嵐縣李家溝鄉水草溝村黨支部書記,也是一位掌握旱作農業發展“密碼”的新農人。
返鄉:在黃土地里破局
2010年初,21歲的孫永華結束了5年的在外闖蕩生活,毅然決然回到家鄉,決定跟隨父輩經營田地討生活。那時的他沒有任何種植經驗,可謂是莊稼地里的“小白”。種地還是用的父親養的兩匹馬,沒有什么農業機械。每年從清明節的前十天就開始翻地,差不多得翻到4月末。細細算來,全家五口人種的不到100畝地,僅春耕就得一個月。其余的農活,像播種、秋收幾乎全得靠人力。全家人累夠嗆,一年下來收入竟然不到4萬元,他的體重也從160斤降到了120斤。“還不如出去打工。”孫永華心想。
但個性要強、不愿服輸的孫永華怎肯輕易放棄。第二年,他就花2.05萬元買了全村首臺拖拉機,開始小批量的機械作業。盡管拖拉機只有20馬力,但一天可以耕作20多畝地,他家的100畝地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翻耕完了。更意外的是,他還開辟了新財路——以每畝30元為村民代耕,兩周凈賺6000元。他第一次嘗到了機械化種植的甜頭,也就是從那時起,一顆改變鄉村的種子悄然萌芽。
突圍:抱團叩開機遇之門
2016年成為孫永華人生的轉折點。彼時已當選村委會主任的他,帶著發小馬建、馬晉鋒,在鄉黨委牽線下,爭取到國家開發銀行山西分行25萬元的農機購置款。孫永華等種植大戶自籌25萬元,共同采購了五臺中小型拖拉機和配套農機具,機械化種植終于拉開了帷幕。
為了將農機的便捷性發揮到最大效率,惠及更多村民,在孫永華的提議下,村“兩委”制定了農機互助方案,推出“農機互助組”:劃分為5個小組,每組30人左右,以市場價50%的費用為村民提供耕、種、收全鏈條服務。組長出資5萬元,為全村老百姓服務5年,5年后農機歸屬權為組長所有。這套“共享農機”模式當年便顯成效,水草溝村成為李家溝鄉當年唯一的整村脫貧村。孫永華也榮獲了2016年岢嵐縣脫貧攻堅個人奮進獎。
他的辛勤付出和為民之心,村里的群眾看在眼里、喜在心上。2017年村“兩委”換屆,孫永華成功當選水草溝村黨支部書記。“一家富裕不是富,全村富裕才是富,當了干部總得做點什么出來。”因個人致富能力突出被村民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后,孫永華心中一直思量謀劃著如何才能讓水草溝村擁有自己的產業,讓群眾有一條新的致富途徑。
2019年,孫永華吸收了全村擁有農機的農戶,成立了涌鑫農機專業合作社,眾人強強聯手,去周邊的鄉鎮和縣城進行農機作業服務,賺取勞務費。“一開始可能就是憑著一腔熱情,實際干了才知道有很多問題。農機的修理、購買、更新,如果沒有收益,錢從哪里來?有了農機沒人開,放在那里也沒用。總結在一起就是咋運行、咋掙錢、咋發展。”于是孫永華找到了鄉黨委,和村支“兩委”坐在一起,經過討論研究,建立了永鑫農機專業合作社運行服務機制,完善了日常管理制度、財務會計制度、會議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同時,把發展黨員作為支撐和引領合作社發展的重要抓手,把黨員培養成合作社的骨干,為合作社也為基層黨組織儲備優秀人才。
破冰:旱地種出“黃金麻”
2019年大旱考驗著新晉村支書孫永華的智慧。面對全村2900多畝無法耕種的土地,他抓住山西醫藥集團在岢嵐實施火麻種植項目的機遇,立刻開車趕往縣委黨校與火麻項目負責人具體商談。然而,負責人給熱情高漲的他澆了一盆涼水:“李家溝鄉交通不便,土地不平整,沒有承包意向。”被拒的他在經過一中午的思考后,決定再試一次。于是,他再一次敲開了負責人的房門:“您先不要拒絕我們,您跟我們去地里看看,再做決定,好嗎?”真誠的態度打動了負責人。“您看這新翻的地、新施的肥,直接播種省成本!”站在山梁上,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土地和農機具陣容。最終,合作社不僅拿下每畝380元土地流轉費,更額外爭取到40元/畝的種植勞務費,在災年實現“絕地增收”。
2019年9月,孫永華被評為忻州市優秀共產黨員。2021年7月,他又被評為岢嵐縣優秀黨務工作者。
裂變:農機矩陣激活山鄉
如今的涌鑫農機專業合作社,已從過去僅有1套農機具,發展成為固定資產達到360萬元、擁有60多臺套大中小型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的“鐵甲軍團”。在孫永華的帶動下,全村涌現出11戶種植超200畝的種糧大戶。撂荒坡地經高標準改造變身“萬元田”——2023年首期108畝實現畝均純收入700元,吸引3位村民主動投資進行改造。這個曾因貧困“留不住人”的山村,近五年陸續回引9名青年,農機服務更輻射周邊鄉鎮、周邊縣。
“坡地變梯田,鐵牛代黃牛,咱這‘土飯碗’也能端出‘金餑餑’!”站在機耕道上,孫永華望向層疊的梯田。從個人致富到整村脫貧,從“門外漢”到“土專家”,孫永華的迷彩服上沾過油漬、染過黃土,如今又浸透服務群眾的汗水。“農機開到哪里,黨旗就插到哪里!”這位80后村支書望著山間轟鳴的播種機,黝黑的面龐泛起笑意。新農人的成長軌跡與黨員干部的初心使命,在這片高標準農田里交織出最美的年輪。(本報通訊員)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