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訊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近年來,山西省立足農業資源稟賦,以“特”“優”戰略為引領,推動雜糧產業成為鄉村特色經濟的新增長極,在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方面取得了明顯成績。
作為全國唯一的全域雜糧“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山西忻州以“中國雜糧之都”為依托,正加速探索農業現代化與數字化轉型的協同發展路徑。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市長李建國表示,近年來,忻州市把做強做優雜糧“土特產”品牌作為加快“特”“優”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持續優化結構布局,大力推進產業鏈建設,雜糧產業已逐漸成為打造區域特色經濟的“新引擎”。
數據顯示,目前忻州市種植雜糧有7大類42個種類600多個品種,年種植面積300萬畝以上、總產量60萬噸以上,種植面積占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近1/2、占全省雜糧種植面積1/4左右,總產量約占全省1/3左右,面積和產量穩居全省之首。
李建國認為,雜糧產業的發展趨勢雖然穩步向好,但也面臨著產業鏈條短、規模化產業化效應不足、數字化協同效果欠佳等發展困境,因此“小雜糧”想要真正成為“大產業”,尚需在產業鏈升級和數字化轉型發展方面協同發力。
據了解,一方面,忻州市“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于2022年5月被國家發改委等部委認定為第三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但園區核心區只具備展示功能,缺乏雜糧“產學研銷服”及加工倉儲、物流運輸聯動發展功能。
針對當前園區雜糧價格機制未建立、數字交易平臺不完善、運營模式難以適應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數字化轉型融合發展的實際情況,李建國建議,國家有關部委應支持忻州市推進雜糧營養研究、精深加工和交易中心建設,推動園區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供應鏈及數字化交易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集中連片區域開發能夠有效促進產業鏈協同聯動,在農業現代化的新要求下,數字化片區的建設更有利于發揮產業優勢,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
李建國介紹說,目前忻州市已布局形成雜糧產業八大片區,為打造更具忻州特色、發揮資源優勢、適應市場需求的雜糧生產格局,忻州市依托現有“鄉村e站”,選取以市域東部邊坡丘陵區為主的谷子種植片區、以東部“忻定”盆地和西部五寨為主的甜糯玉米種植片區兩個片區,建設集土壤實時監測、產品質量溯源、品牌塑造、體驗展示、電商營銷、農旅觀光等綜合互動功能為一體的“忻州雜糧數字e平臺”項目,打造1.6萬畝數字化示范種植基地。
“但由于這兩個片區所屬縣(區)地方財力有限,難以實施。建議國家相關部委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方面,支持忻州市實施雜糧產業數字化片區項目建設。”李建國說。
李建國認為,忻州市雜糧產業的升級不僅是區域經濟的突破點,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實踐。他期待通過國家政策與資金的精準扶持,將忻州市打造成為全國雜糧全產業鏈與數字化融合發展的示范標桿。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曹英 尹琳岑)
(責任編輯:盧相?。?/span>